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垂钓实践证明,一旦钩上的鱼脱钩逃跑后,一般情况下,在同一窝子里短时间内不再有鱼来咬钩。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人认为脱钩受伤的鱼从皮肤中分泌一种叫“警戒素”的微量物质散布于水中,其它同种或异种鱼类个体接受“警戒素”的刺激后产生“警戒反应”而向别处逃避。这种解释正不正确?笔者做过一些实验与观察。现将结果谈出来,就教于广大垂钓爱好者。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脱钩的鱼能产生“警戒素”吗?
来源期刊 中国钓鱼 学科 体育
关键词 警戒反应 小杂鱼 分离和提纯 微量物质 保护性适应 躲避行为 实验确认 接二连三地 声刺激 窝子
年,卷(期) 1995,(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5
页数 1页 分类号 G897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警戒反应
小杂鱼
分离和提纯
微量物质
保护性适应
躲避行为
实验确认
接二连三地
声刺激
窝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钓鱼
月刊
1000-3487
11-1294/G8
16开
北京体育馆路8号
82-688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675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1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