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热带海洋学报       
摘要:
应用纤毛虫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规模化鲍苗硅藻饵料培养池中危害性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各种类的种群变化过程.共观察到纤毛虫33种,斯坦盾纤虫Aspidisca steini和三齿盾纤虫Aspidisca tridentata为优势种.在藻类培养过程中,危害性纤毛虫种类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最多时有25种.随着培养的藻类数量增加,纤毛虫数量也有所增加,在培养的第13天达到数量的最大值.其最大总密度可达21.28和21.55个·cm-2.优势种斯坦盾纤虫和三齿盾纤虫最大密度达到5.3-7.2个·cm-2.此外,大突口虫Condylostoma magnum,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具棘旋毛虫Dysteria spinifera和双眉虫属Diophrys在数量上具有较高的比例.与藻类不同的是,纤毛虫的密度在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推荐文章
鲍养成阶段养殖环境中的浮游纤毛虫
浮游纤毛虫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养成阶段
鲍人工养成阶段养殖环境中的周丛纤毛虫
周丛纤毛虫
种群变化
养成阶段
海洋浮游纤毛虫生长率研究进展
浮游纤毛虫
生长率
现场培养
分粒级培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鲍苗硅藻饵料培养池中的危害性纤毛虫及其优势种群研究
来源期刊 热带海洋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纤毛虫 藻类培养池 种类组成 鲍鱼养殖
年,卷(期) 200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6
页数 7页 分类号 S941.51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5470.2000.03.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润林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44 484 12.0 20.0
2 苗素英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 94 7.0 9.0
3 余勉余 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4 92 4.0 4.0
4 孙逸湘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4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6)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5(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纤毛虫
藻类培养池
种类组成
鲍鱼养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热带海洋学报
双月刊
1009-5470
44-1500/P
大16开
198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6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10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