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研究了NdCl3-FeCl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 结果表明, Nd元素插入石墨层间并形成了NdCl3-FeCl3-石墨层间化合物, 同时发现在石墨中Nd, Fe元素分布均匀. 在此实验基础上, 建立了稀土氯化物(RECl3)插入石墨的结构模型; 依据模型, 计算了RECl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特征层间距dPP值和间隔能指数, 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其相对误差约为±2%; 并且发现TbCl3~LuCl3以(001)晶面插入石墨层间时, 其所需间隔能最小, 而LaCl3~GdCl3以(111)晶面为最优取向.
推荐文章
FeCl3催化合成新型烯丙基醚类化合物
烯丙基醇
亲核取代反应
烯丙基醚
催化合成
微波膨化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制备膨胀石墨
四氢呋喃
石墨插层化合物
电化学合成
微波膨化
Zr3V3O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与物相分析
Zr3V3O
金属间化合物
Ti2Ni型
η相
熔盐法合成FeCl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无机化学
石墨层间化合物
三氯化铁
稳定性
熔盐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NdCl3-FeCl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模型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B辑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氯化钕(NdCl3) 石墨层间化合物(GIC)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结构模型
年,卷(期) 200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0-556
页数 7页 分类号 O6
字数 27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6-9240.2000.06.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韦永德 哈尔滨工业大学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82 651 14.0 20.0
2 石建新 中山大学化学系 30 303 9.0 17.0
3 侯仰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3 20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1)
195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氯化钕(NdCl3)
石墨层间化合物(GIC)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结构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化学)
月刊
1674-7224
11-5838/O6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33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250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