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博南1井和焉参1井侏罗系碎屑岩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得出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2000 m,属新生代补偿型地温场分区,最大古地温发生在新生代以来的挽近时期,中下侏罗统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约为70~110℃;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1500 m,属新生代欠补偿型地温场分区,最大古地温发生在侏罗系沉积末,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大约为80~110℃,中侏罗统上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低于70℃.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特征表明,焉耆盆地最显著的抬升降温事件主要发生在白垩纪,因此盆地的主构造活动期为中、晚燕山期.南部凹陷和北部凹陷两区侏罗系裂变径迹年龄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燕山期抬升变形南部(早白垩世为主)略早于北部(晚白垩世为主),说明抬升变形的序次是由南向北扩展的.
推荐文章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进展
磷灰石裂变径迹
含油气盆地
热史模拟
盆山耦合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
裂变径迹
径迹长度
热历史
冷却温度
隆升速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进展
裂变径迹
退火影响因素
盆地构造热史
造山带隆升分析
裂变径迹分析及其在沉积盆地研究中的应用
物源
热史
剥蚀量
沉积盆地
裂变径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在焉耆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焉耆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AFTA) 盆地热史
年,卷(期) 2000,(2)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144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21.1
字数 371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9727.2000.02.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富强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研究所 7 172 6.0 7.0
2 刘家铎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研究所 71 1283 23.0 31.0
3 何明喜 8 58 3.0 7.0
4 陈刚 西北大学地质系 53 655 15.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159)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6(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7(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8(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09(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0(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2(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3(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4(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5(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焉耆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AFTA)
盆地热史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9727
51-1634/N
大16开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62-24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4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404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