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黄栗树地区位于张八岭超高压变质带东侧,该区变形构造可以划分为基底韧性变形带、韧脆性构造片岩带和流变褶皱带.流变褶皱构造发育于黄(栗树)-破(凉亭)断裂以东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盖层岩系中,自北西向南东依次表现为翻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倒转褶皱;流变褶皱与基底韧性-韧脆性变形呈渐变关系,并且与基底韧性-韧脆性变形具有一致的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反映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造山期及折返过程的构造变形特点.
推荐文章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构造变形
中生代
巢湖—滁州地区
安徽
黄栗树-庙集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
黄栗树-庙集断裂带
根带
应变测量
分形几何学
扬子地块
挤压带褶皱构造力学解析及其地震意义
"串珠状"褶皱构造体系
屈曲临界应力
褶皱轴短长比
应力比值
粘弹性
褶皱地震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黄栗树大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
黄栗树水库
大坝
高压喷射灌浆
防渗墙
加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安徽黄栗树地区流变褶皱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区域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流变褶皱 构造式样 变形机制 安徽黄栗树
年,卷(期) 2000,(4)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0-395,429
页数 7页 分类号 P542.2
字数 460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00.04.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柏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10 2019 27.0 38.0
2 刘建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3 683 13.0 25.0
3 董法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9 301 10.0 17.0
4 李中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9 174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6)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流变褶皱
构造式样
变形机制
安徽黄栗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通报
月刊
1671-2552
11-4648/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2-76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30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090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