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99年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9种,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atus)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为主要种。(2)污损动物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H)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龄植株上平均达182 cm。h/H以5龄树最大,达91.9%。(3)不同树龄植株上的污损动物种群和动物总量的密度均以4龄树最大。潮间藤壶在1龄和2龄树上为密度的优势种,白条地藤壶在3龄后占优势。动物总生物量以2龄树最大。除13龄树外,生物量均以潮间藤壶最大。(4)不同树层的污损动物个体密度分布表现为先随树层增高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密度后又下降的过程。整层密度以100 cm~120 cm层为最大。除0 cm~20 cm层外,其余树层上各种群密度大小均表现为:白条地藤壶>潮间藤壶>黑荞麦蛤>团聚牡蛎。不同树层的污损动物生物量以20 cm~40 cm最大,其后则随树高增大而递减,潮间藤壶是低树层的生物量优势种,白条地藤壶则是高树层的优势种。
推荐文章
不同红树植物群落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
红树植物群落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红树林污损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红树林
污损动物
群落生态
挂板实验
灌木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
土壤动物
海桐
微环境
群落结构
主成分分析
红树林植被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分布
恢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究
来源期刊 广西科学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污损动物 种类 附着高度 密度 生物量 桐花树
年,卷(期) 200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9-312
页数 4页 分类号 Q178.53
字数 373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9164.2000.04.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赖廷和 17 436 10.0 17.0
2 何斌源 23 677 14.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12)
193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8(1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09(1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0(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3(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4(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5(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6(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污损动物
种类
附着高度
密度
生物量
桐花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西科学
双月刊
1005-9164
45-1206/G3
大16开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7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323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