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估算门疹癫患者丙戊酸(VPA)的相对清除率。方法:56例门诊癫患者po VPA达稳态,得到谷浓度数据71点,用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NONMEM法估算其清除率(CL),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VPA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按口服一房室开放模型得到CL(L/h)的最终回归方程为:CL=(0.008 96*WT+0.091 9*L+0.787*DCBZ)*(1+0.296*m)。其中WT为患者的体重(kg);L的值当体重小于30 kg时为1,其余为0;DCBZ的值为卡马西平(CBZ)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g*m-2*d-1);m的值当VPA剂量大于1.3 g/d时为1,否则为0。结论:当VPA剂量>1.3 g/d或合并使用CBZ时,CL增加,儿童CL/WT大于成人。
推荐文章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考察丙戊酸、苯妥英和苯巴比妥对卡马西平及其环氧化代谢产物相对清除率的影响
卡马西平
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丙戊酸
苯妥英
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对癫癎患儿骨代谢影响的比较
癫癎
骨代谢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骨矿密度
中国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丙戊酸
群体药动学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儿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估算门诊癫患者丙戊酸的相对清除率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丙戊酸 卡马西平 癫 群体药物动力学 荧光偏振免疫法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年,卷(期) 2000,(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36
页数 5页 分类号 R9
字数 116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4406.2000.01.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俞丽云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3 10 2.0 3.0
2 施孝金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 6 89 5.0 6.0
3 张静华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 7 158 5.0 7.0
4 胡敏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 1 7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5)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丙戊酸
卡马西平
癫
群体药物动力学
荧光偏振免疫法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双月刊
1007-4406
31-1726/R
大16开
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4-573
199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97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478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