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3种赤潮藻对主要生态因子的响应以及藻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 改变温度及氮(N)、磷(P)质量浓度的条件下对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拟菱形藻(硅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施克里普藻(甲藻)的增殖情况作比较研究. 结果: 发现两种甲藻的存在能促进硅藻的增殖,但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当温度为20℃,N、P质量浓度分别达到967 μg/L和128 μg/L 时,混合培养中的拟菱形藻发生了爆发性增殖,藻细胞浓度已达到自然界中赤潮发生时的水平. 反之,拟菱形藻的存在对其它两种甲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结论: 表明藻间相互作用在赤潮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卡盾藻抗氧化酶活性对氮磷比失衡的响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海洋卡盾藻
赤潮异弯藻
营养盐限制
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大型溞和金鱼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铜绿微囊藻
大型溞
金鱼藻
磷浓度
生物操纵
共培养
UV-B辐射增强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生长的相互作用
UV-B辐射
赤潮微藻
相互作用
刺激
实验条件下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种间相互作用研究
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种间相互作用
去藻滤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期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温度 藻类相互作用
年,卷(期) 2000,(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2-87
页数 6页 分类号 Q178.1
字数 473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9965.2000.05.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武宝玕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学系 8 468 8.0 8.0
2 张冬鹏 7 197 7.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1)
同被引文献  (131)
二级引证文献  (434)
196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6(1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2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08(38)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09(3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10(4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8)
2011(44)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2(4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13(4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0)
2014(5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2)
2015(4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6(4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2)
2017(2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8(1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温度
藻类相互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双月刊
1000-9965
44-1282/N
16开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193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6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880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