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红壤稻田微生物产生脲酶途径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菌中胞外脲酶产生菌比例为8.87%-13.05%,真菌中胞外脲酶产生菌比例为2.86%-7.16%,放线菌中胞外脲酶产生菌比例为1.80%-4.84%.因细菌和放线菌占有较大的菌量,故对红壤稻田脲酶形成的贡献则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推荐文章
稻田甲烷产生途径研究进展
甲烷产生途径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
甲烷产生抑制剂
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
稻田
红壤晚稻田各类群微生物及产脲酶菌动态变化
红壤晚稻田
微生物
产脲酶菌
数量消长
稀土元素镧对红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稀土元素镧
红壤
脲酶
酸性磷酸酶
活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红壤稻田脲酶产生途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胞内脲酶 胞外脲酶 筛选 红壤稻田
年,卷(期) 200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100
页数 4页 分类号 Q556|S15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胞内脲酶
胞外脲酶
筛选
红壤稻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半月刊
1005-8923
11-3501/N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56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98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