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该文综合分析了4次层状冷云人工增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粒子测量系统(PMS)探测资料,以及GPS定位资料,提出应以PMS的FSSP-100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2D-C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作为判别云中可播性的主要技术参量,并发展了层状冷云飞机人工增雨实时监测指挥技术。FSSP-100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20/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性。其中2D-C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20/L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否则为可播区。
推荐文章
红河州2005年初夏干旱火箭增雨技术研究
人工增雨
催化方法
作业技术
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人工增雨时机与部位选择探析
层状云
人工增雨
作业时机
作业部位
人工增雨研究综述
人工增雨
反效果问题
催化作业
数值模式
效果检验
外场试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应用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层状冷云 人工增雨 可播性识别
年,卷(期) 2001,(z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22
页数 9页 分类号 P48
字数 362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313.2001.z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卫国 20 455 12.0 20.0
2 王广河 28 704 16.0 26.0
3 胡志晋 31 968 18.0 31.0
4 陶树旺 6 362 6.0 6.0
5 周毓荃 6 213 4.0 6.0
6 李念童 2 94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3)
同被引文献  (277)
二级引证文献  (478)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7(19)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08(1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9(2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0(3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1(49)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42)
2012(43)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13(53)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45)
2014(4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5(46)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6(4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3)
2017(6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8)
2018(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2)
2019(4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20(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层状冷云
人工增雨
可播性识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气象学报
双月刊
1001-7313
11-2690/P
大16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0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571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