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未成熟油,然而,其形成机理尚未完全搞清.目前有5种以上的观点解释未成熟油的成因.事实上,大部分未成熟油有着相似的特征,所以它们很可能主要是由相似的方式形成的,文中报道了利用江汉盆地(源岩)钙质泥岩、绿河页岩、抚顺油页岩和南宁褐煤样品(采自岩心或矿场)所做模拟实验的结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由这些样品分离出的干酪根形成的饱和烃与成熟油相似,而全样(包括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形成的饱和烃与未成熟油非常相似.这就证明了未成熟油可能主要是由沉积物中原生可溶有机质直接转化而成的.
推荐文章
褐煤中可溶有机质的分离和检测研究进展
褐煤
高附加值利用
烃类
含杂原子化合物
海相古油藏及可溶有机质再生烃气能力研究
海相古油藏
可溶有机质
热压模拟实验
再生烃气潜力
可溶有机质介导硝基芳香化合物降解研究进展
可溶有机质
氧化还原介质
电子穿梭
硝基芳香化合物
未成熟与成熟大豆油的成分及低温结晶特性分析
未成熟大豆
成熟大豆
大豆油
成分分析
脂肪酸组成
微量组分
低温结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未成熟油可能主要源自原生可溶有机质--Ⅰ. 饱和烃提供的直接证据
来源期刊 石油实验地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模拟实验 原生可溶有机质 形成机理 未成熟油
年,卷(期) 2001,(4)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地球化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8-443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122.1
字数 23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6112.2001.04.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夏燕青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7 429 10.0 20.0
2 张更新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7 30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69)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6(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9(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模拟实验
原生可溶有机质
形成机理
未成熟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实验地质
双月刊
1001-6112
32-1151/TE
大16开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07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408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