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相对低热”持续作用所致深度烧伤的发生机制。方法:通过麻醉大鼠背部去毛后置于电热恒温水箱内平置铝板上“低温烘烤”的方法,制造动物模型。结果:通过实验发现:(1)动物模型皮下温度随持续烘烤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坐标图符合抛物线规律,特征符合指数曲线的配合方法。早期为皮下温度的快速增长期,10 min温差达50 %~65%左右。(2)动物模型全厚皮比重随烘烤时间变化符合不规则双曲线、三曲线图形。提示变化规律受热源温度和体内循环系统变化的双重影响特征。(3)病理检查发现此类动物模型全厚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出血、栓塞、变性、坏死变化显著。结论:此类烧伤致深度烧伤的原因是:(1)热传导使皮下出现快速增长期升高,是造成深度烧伤的原发因素。(2)此类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全厚皮水肿,组织变性是造成深度烧伤的主要继发因素。
推荐文章
持续质量改进在深度烧伤病人功能锻炼中的作用
大面积烧伤
持续质量改进
功能锻炼
依从性
老年相对低热烧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老年人
相对低热烧伤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双黄连溶液对大鼠烫伤、烧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双黄连溶液
水烫伤
酸碱烧伤
创面愈合
我国低热烧伤治疗现状
低热烧伤
流行病学
误诊误治
基础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相对低热”持续作用所致深度烧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河南医学研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相对低热 深度烧伤 机制 实验研究
年,卷(期) 2001,(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10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44
字数 42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01.02.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曹平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17 58 4.0 6.0
2 田社民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56 185 8.0 11.0
3 牛希华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111 379 10.0 13.0
4 魏莹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42 153 7.0 10.0
5 邱长虹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25 96 5.0 9.0
6 马文元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6 36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相对低热
深度烧伤
机制
实验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河南医学研究
旬刊
1004-437X
41-1180/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学府广场一期2号楼-1001
36-1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552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488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