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宁强地区灯影组高家山段产出十分丰富的后生动物管状化石Cloudina和Sinotubulites,管体为磷酸钙质,通过冰醋酸浸泡处理获得了大量精美的Cloudina和Sinotubulites孤立化石标本。Cloudina管体微弯至扭曲,以叠锥套合构造为特征,管壁由多层锥管壁组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在横切面上,相邻两层不同心。依据大量较为完整的孤立标本,本文建立了新的管体构造复原模式。确认了Cloudina管状化石具有A、B两种结构类型,A型管体具有共同的外壁;B型管体不具外壁,锥管裸露。推测Cloudina为底栖生活的动物。A型管体表面较光滑并在外壁与中央管之间形成一系列较大的空腔,因而可能具有一定的浮力,可通过水流主动调整身体在沉积物表面的方向。而B型化石表面则具有明显的环檐,可能营固着底栖生活。通常Cloudina为单体,少数为两个个体生长于同一较大的管中,这种共管特征反映了生物以出芽方式繁殖。化石壁的结构表明,在管壁形成的过程中生物体分泌可能以有机质为主的中央层,随后在中央层的两侧加积无机矿物。 Sinotubulites管体近圆筒状,中空,一般较直,两端开口,以多层管套合为特征。管体表面粗糙,具有因管壁褶皱而形成的不规则的横向或纵向纹饰。依据管体大小和表面纹饰特征可分S. shaanxiensis和S. levis 。管壁较厚,表面常具有强突的纹饰,反映了该类生物营底栖生活。鉴于S. shaanxiensis的特征,本文将Qitella Zhang, Li et Dong,1992归入Sinotubulites Chen, Chen et Qian,1981,并对属征进行了补充。Cloudina及Sinotubulites代表了动物骨骼化方式的早期演化阶段。通过对管体微细结构观察以及成分测试,表明Cloudina及Sinotubulites管体以生物分泌为主,早期分泌塑性为主的管壁,后期生物分泌或胶结形成矿化的管。管体有机质较多,形态受环境的影响较大。Cloudina管体具隐-微粒的微细结构,Sinotubulites具有粘结结构特征,属于较为简单、原始的骨骼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