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应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小粒野生稻进行了抗性鉴定,并根据褐稻虱在抗性品种上的生存率、发育进度、蜜露分泌量、群体建立、虫体重量变化、卵巢发育程度、产卵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品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了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为0级,属高抗褐稻虱。在小粒野生稻上,褐稻虱的生存率为18%,蜜露分泌量为6.04 mm2,群体建立为21. 8头/对,体重增量为—0.33 mg,卵巢发育为2.9级,产卵量为29.67粒/雌;而在感虫对照品种TN1上,褐稻虱的生存率为82%,蜜露分泌量为46.8 mm2,群体建立为217.0头/对,体重增量为2.27 mg,卵巢发育为4.8级,产卵量为229.3粒/雌。由此可知,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为抗生性和非选择性。
推荐文章
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抗褐飞虱QTL定位
小粒野生稻
基因渗入系
褐飞虱
QTL定位
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遗传纯合研究
普通野生稻
褐飞虱
抗性鉴定
抗性遗传
花药培养
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抗性物质的研究
小粒野生稻
褐稻虱
游离氨基酸
草酸
普通野生稻抗褐稻虱基因导入栽培稻研究
普通野生稻
栽培稻
基因导入
抗褐飞虱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抗性机制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水稻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小粒野生稻 褐稻虱 抗生性 非选择性 抗性 机理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7-80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33.1
字数 388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7216.2001.01.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肖汉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8 244 10.0 13.0
2 张良佑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86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57)
二级引证文献  (64)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4(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粒野生稻
褐稻虱
抗生性
非选择性
抗性
机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水稻科学
双月刊
1001-7216
33-1146/S
大16开
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研究所内
32-94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5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28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