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3 000余米岩芯的观察研究,发现西范坪斑岩铜矿床存在完整的氧化带,氧化剖面由上向下可以分为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原生矿石的裂隙越发育、原生矿化强度越大,则其次生富集作用越发育.应用质量平衡方法计算了氧化过程中铜的迁移规律,提出在次生富集作用中铜除了发生垂向(由上向下)迁移外,也存在侧向迁移(带入或带出).在矿床中部,由于铜的垂向富集和侧向带入而形成富矿石和厚大矿体,因此次生富集对西范坪斑岩铜矿床富矿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推荐文章
新生代构造抬升与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次生富集作用
"三江"地区
斑岩型矿床
次生富集作用
新生代构造抬升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在西范坪铜矿勘查中的应用
地面γ能谱测量
西范坪
斑岩型铜矿
角岩型铜矿
四川盐源西范坪渐新世含矿二长斑岩成因浅析
西范坪
二长斑岩
U-Pb定年
埃达克岩
元素地球化学
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的钾长环斑结构及其意义
斑岩铜矿
钾长环斑结构
交代作用
找矿标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西范坪斑岩铜矿的次生富集作用研究
来源期刊 地质找矿论丛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西范坪铜矿 斑岩型矿床 次生富集作用 四川省
年,卷(期) 2001,(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237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11|P618.41
字数 35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412.2001.04.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奖臻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 10 313 6.0 10.0
2 孙燕 39 413 12.0 18.0
3 李泽琴 71 1391 18.0 36.0
4 罗丽 17 255 6.0 15.0
5 陆彦 8 90 5.0 8.0
6 姚祖德 1 4 1.0 1.0
7 赵支刚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94)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4(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6(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西范坪铜矿
斑岩型矿床
次生富集作用
四川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找矿论丛
季刊
1001-1412
12-1131/P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友爱东道平房4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2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0666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