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大豆锈菌可在大豆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和冬孢子堆,田间在10~11月初形成,但数量较少。冬孢子堆的形成与大豆品种、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日均温20℃以下,日最低气温16℃以下有利于冬孢子形成。昼夜温差大,形成冬孢子堆数量多。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出现冬孢子的时间早,数量多,但体积小。冬孢子堆的大小与数量成负相关,在13~25℃、200lux条件下,冬孢子堆体积较大,数量较多。
推荐文章
大豆锈菌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大豆锈病
豆薯层锈菌
冬孢子
侵染循环
珊瑚胶锈菌冬孢子在中国的发现
锈菌
胶锈菌属
分类
冬孢子
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落叶松-杨栅锈菌
温度
琼脂糖浓度
叶片浸出液
萌发条件
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识别方法
松杨栅锈菌
图像识别
形态学滤波
距离变换
分水岭分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豆锈菌冬孢子形成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大豆锈病 冬孢子 形成条件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59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35.651
字数 294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7-9084.2001.01.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费甫华 22 91 6.0 8.0
2 李松 20 80 4.0 8.0
3 谈宇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4 61 4.0 4.0
4 单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5 141 8.0 11.0
5 周乐聪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7 147 5.0 7.0
6 沈明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5 71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豆锈病
冬孢子
形成条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双月刊
1007-9084
42-1429/S
大16开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38-1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7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5489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