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以生成轻质油为主,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喜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形成纯的凝析气田.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只在其较深的层系中形成凝析气藏.
推荐文章
川西坳陷洛带地区遂宁组气藏成藏模式
川西坳陷
洛带气田
晚侏罗世
盖层
储集层
岩性气藏
成藏模式
南鄱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南鄱阳坳馅
叠合盆地
构造演化
二次生烃
晚期成藏
勘探区
勘探方针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及天然气分布
辽河坳陷
西部凹陷
天然气
成藏体系
气藏形成
分布
济阳坳陷断块型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古潜山
构造
油气成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
来源期刊 石油实验地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吐鲁番坳陷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 成藏机理 油藏地球化学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盆地·油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61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122.3
字数 548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6112.2001.01.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罗红军 中油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1 8 1.0 1.0
2 徐树宝 中油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1 8 1.0 1.0
3 杨茂源 中油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1 8 1.0 1.0
4 王鹏志 中油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1 8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44)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吐鲁番坳陷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
成藏机理
油藏地球化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实验地质
双月刊
1001-6112
32-1151/TE
大16开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07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40898
相关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英文译名: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官方网址:http://www.csc.edu.cn/gb/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