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尕斯库勒E13油藏原油中性含氮非烃化合物的分析,确认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效应显著.研究表明,E13油藏的主要油气注入点在背斜油藏的东北端,西侧翼为其次要的油气注入点.推测尕斯库勒背斜油藏东北方向的茫崖凹陷为其主要的油源区,尕斯断陷仅提供少部分油气.E13油藏的形成机制有其特定的地质条件,侧上式和断接式为其主要的成藏模式.
推荐文章
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水淹层精细解释及评价技术
尕斯库勒油田
油藏
参数
饱和度
水淹层机理
产水率
测井解释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E13油藏
成藏条件
形成机制
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油藏Ⅰ-6小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物源方向
沉积微相
分流河道
非均质性
变异系数
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效应
柴达木盆地
尕斯库勒油田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利用非烃技术探讨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的充注模式
来源期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尕斯库勒
年,卷(期) 2001,(6) 所属期刊栏目 能源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1-626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18.130.1
字数 42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2383.2001.06.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洛夫 28 895 20.0 28.0
2 郭绍辉 28 458 13.0 21.0
3 李素梅 22 594 15.0 22.0
5 王铁冠 50 1277 20.0 34.0
8 黎茂稳 1 1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46)
二级引证文献  (138)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5(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6(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7(1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08(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09(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2(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3(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4(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吡咯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尕斯库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科学
月刊
1000-2383
42-1874/P
大16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38-87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604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