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文服务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摘要: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主要包括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多震层(属于上部地壳)和浅层(浅表地壳)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推荐文章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
岩石圈
网络状流动
共轭角
应变场
地形起伏
塑性流动波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岩石圈磁场
岩石圈结构
芦山地震
景谷地震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中国大陆
岩石圈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岩石圈塑性流动与大陆板内构造变形研究进展评述
岩石圈
塑性流动
构造变形
变形属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来源期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共轭角 多震层 构造应力场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9
页数 6页 分类号 P31|P55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5888.2001.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绳祖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19 150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61)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共轭角
多震层
构造应力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双月刊
1671-5888
22-1343/P
大16开
195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7434
相关基金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英文译名: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官方网址:http://www.csi.ac.cn/wjf/jjh/jjh.htm?classid=020701&className=%E5%9C%B0%E9%9C%87%E8%81%94%E5%90%88%E5%9F%BA%E9%87%91%E4%BC%9A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