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野外降雨径流观测实验研究表明:土质集水面(自然黄土坡面、清除杂草自然黄土坡面和夯实集水面)的降雨产流方式为超渗产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大,径流的产生主要是由几次高强度的暴雨引起。此类集水面的年平均集水效率在7.4%~35.5%之间,因此,增大集水区面积是保证土质集水面收集到更多雨水的基本途径。油毡、沥青和混凝土处理集水面的产流过程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小,年平均集水效率在50%~80%之间,但投资成本较高,其雨水利用方向是和设施农业相结合,修建固定集水面,发展高投入高产出农业。塑料膜集水面一次性投入低且平均集水效率较高,但寿命较短,建议利用简单临时性的移动塑料集水面收集雨水以供大田作物缺水期补灌。
推荐文章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
人工集水面
临界产流降雨量
雨水集流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
人工集水面
临界产流降雨量
雨水集流
折流式人工湿地对矿区降雨径流的净化研究
人工湿地
矿区
降雨径流
净化效果
两种森林集水区径流量及其径流过程初步分析
马尾松林
桉树林
集水区
径流量
径流过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人工集水面降雨径流观测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人工集水面 降雨径流 雨水集流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S157.1
字数 35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9-2242.2001.0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龚家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7 967 15.0 17.0
2 李小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3 426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5)
同被引文献  (242)
二级引证文献  (914)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3)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6(2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07(2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08(23)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09(3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4)
2010(5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1(5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2)
2012(6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54)
2013(6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7)
2014(7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8)
2015(8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9)
2016(10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02)
2017(13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6)
2018(10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8)
2019(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3)
2020(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人工集水面
降雨径流
雨水集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学报
双月刊
1009-2242
61-1362/TV
大16开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52-150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614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465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