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分析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试验(HUBEX)1998~1999年巡回通量观测资料,发现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对于地表能量平衡而言潜热和感热通量在大多情况下是同等重要的,对于旱地和水田潜热甚至更主要,这与干旱、半干旱地区感热占主导地位完全不同.在晴空条件下,各层土壤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日变化特征,且其变化幅度随深度递减,在60cm深处温度日变化已减弱到1℃以下.另外60cm深度也是土壤含水量变化的转折点,因此在该区域可近似把60cm深度作为临界层.同时该流域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廓线随天气背景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且在蒋集站6月份明显存在最大土壤含水量层.
推荐文章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极端洪涝
极端干旱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重心
气候因子
大气环流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 1999-2018 年 NDVI 时空演变 特征研究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淮河流域
气候和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
流域特征
地表水文过程
Budyko参数
淮河流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HUBEX试验期间淮河流域陆面过程特征的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自然科学进展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陆面过程 土壤含水量 感热与潜热通量
年,卷(期) 2001,(6)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8-594
页数 7页 分类号 P4
字数 430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2-008X.2001.06.00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79)
二级引证文献  (69)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9(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淮河流域
陆面过程
土壤含水量
感热与潜热通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自然科学进展
月刊
1002-008X
11-3852/N
大16开
北京市
80-215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8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7950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