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管收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游离灌注的猪冠状微动脉,在严格控制生理环境的条件下,观察微动脉口径的变化,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对血管活性的影响,比较去内皮细胞血管收缩活性的改变及其PAF作用的变化。观察白细胞对PAF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1.PAF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游离灌注微动脉的收缩,PAF的受体特异性拮抗剂PAF_hexanolamine阻断这种反应。2.内皮细胞缺乏的微动脉对PAF的缩血管反应明显减轻。当PAF浓度为10-7mol/L时,微血管口径的变化从对照组的85.2%±4.2%下降至98.5%±1.2%。3.中性粒细胞的参与可明显增强PAF的缩血管反应。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下,10-8mol/L的PAF可使微血管口径的变化从对照组的93.7%±0.6%上升到78.8%±5.9%。结论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部分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存在,中性粒细胞可增强其血管收缩作用。
推荐文章
乌司他丁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
乌司他丁
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弹性蛋白酶
血小板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激活作用的必须结构
血小板因子4
白细胞介素8
中性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激活及其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关系
中性粒细胞
激活
粘附
甲酰甲硫亮氨酰苯丙氨酸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松胞菌素D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松胞菌素D
血小板聚集
中性粒细胞
花生四烯酸
血小板活化因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游离微动脉收缩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微循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内皮细胞 游离微动脉 血小板激活因子 血管收缩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9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31.1+43
字数 391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绪亮 18 105 6.0 9.0
2 金春华 22 148 7.0 11.0
3 黄巧冰 30 257 9.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6)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内皮细胞
游离微动脉
血小板激活因子
血管收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微循环
双月刊
1007-8568
32-1473/R
大16开
江苏省无锡市兴源北路585号市第三人民医院内
28-97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1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26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