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展示了中法1995~2000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学研究的如下主要新进展:①完成8 000 km长的青藏高原北部及中部天然地震岩石圈探测剖面,确定若干条岩石圈断裂,发现与新生代火山喷发有关的青藏高原中部深处的低速、低密度体,塔里木地块俯冲于阿尔金山之下;②提出阿尔金断裂形成于220~240 Ma和左行平移400 km的科学依据及确定其新生代变形量;③确定祁连南缘350 km长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提出其可能代表早古生代时期北中国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西部界限的新认识;④根据加里东期蛇绿岩、花岗岩及俯冲杂岩带的新发现,初步建立了古碰撞造山格架;⑤提出高原隆升的“地幔底辟和内向陆内俯冲”的新假设。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的地幔动力学研究
青藏高原
地幔动力学
机制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青藏高原
隆升机制
隆升历史
大陆动力学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青藏高原
大陆动力学
特提斯体系
印度-亚洲碰撞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
非原地地体拼合
复合碰撞造山
走滑构造
多元驱动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动力学——中法地学合作研究新进展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岩石圈结构 碰撞造山 深部动力学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地球科学进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0
页数 6页 分类号 P5
字数 337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1.01.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志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25 3999 37.0 60.0
2 姜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0 554 14.0 22.0
3 杨经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34 4382 39.0 6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1)
共引文献  (36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1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北部
岩石圈结构
碰撞造山
深部动力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