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细胞学方法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s, IP),癌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涂片瑞-姬染色行细胞学检查分析。大部分病例同时做近红外线扫描、B超、乳腺X线检查。结果:IP 128例中,15例发生癌变,占11.7%,均有手术及病理证实,癌变是在IP基础上细胞形态发生了癌细胞样改变。癌变平均年龄48.1岁,血性溢液为主,占73.3%(11/15)。结论:乳头状瘤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故女性年龄超过45岁,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具有血性溢液者,应考虑癌性的发展。
推荐文章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61例分析
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头溢液
乳腺肿块
恶 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
乳腺肿瘤/外科学
乳头状瘤/外科学
CD44v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其癌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乳腺肿瘤
乳头状瘤
CD44v6
免疫组化
CD44v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其癌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乳腺肿瘤/病理学
糖蛋白类/分析
诊断,鉴别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乳头溢液 导管内乳头状瘤 癌变
年,卷(期) 2001,(2)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医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142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3
字数 14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8-4646.2001.02.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广平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 29 153 6.0 10.0
2 吴晓芝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 16 72 5.0 8.0
3 黄秀霞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 11 59 5.0 7.0
4 张振华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 6 42 4.0 6.0
5 阎佩珩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 3 3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9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5(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7(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1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09(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0(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3(1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乳头溢液
导管内乳头状瘤
癌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月刊
0258-4646
21-1227/R
大16开
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
8-175
195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54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3496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