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原理,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多熟制后季稻塑盘旱育抛秧栽培种植方式的生产潜力和技术优化问题,建立了产量函数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后季稻塑盘旱育抛栽综合技术措施的最大生产潜力为9 303.75kg/hm2;产量7 875kg/hm2以上的农艺组合为:大田基本苗232.05万~261.15万苗/hm2,氮肥施用量(纯N)为233.55~268.95kg/hm2,穗肥占总氮比为9.64%~15.12%。在设计的大田基本苗120万~300万苗/hm2、氮肥施用量(纯N)150~360kg/hm2、穗肥占总氮比为0~30%的试验范围内,对其产量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基本苗>穗肥占总氮比>施氮量。
推荐文章
早稻塑盘旱育抛栽高产高效技术
早稻
塑盘
旱育抛栽
杂交稻制种母本塑盘旱育抛植技术试验
杂交稻
制种
塑盘
旱育抛植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
塑盘旱育
抛秧
高产
栽培技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沿江地区后季稻塑盘旱育抛栽综合技术数学模式研究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沿江地区 后季稻 盘育抛栽 综合技术 数学模型
年,卷(期) 2001,(2) 所属期刊栏目 作物育种与栽培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7-159
页数 3页 分类号 S511
字数 260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01.02.01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沿江地区
后季稻
盘育抛栽
综合技术
数学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