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及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法,观察用药后扭体反应数、舔后足潜伏期及脑组织NO含量的变化。结果 苦参碱侧脑室注射(icv)0.25,0.5mg/kg,ip或iv3.75,7.5,15,30mg/kg均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数,并呈量效关系;ip与iv同等剂量的苦参碱,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程度多以iv为强,给药后各时段的ip抗扭体半数有效量(ED50)均大于iv抗扭体ED50;ip苦参碱7.5,30mg/kg可显著降低醋酸致痛小鼠脑组织NO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苦参碱延长小鼠舔后足潜伏期的作用可被氯化钙所拮抗,而被维拉帕米所增强。结论 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影响Ca2+内流和减少NO生成有关。
推荐文章
氧化苦参碱大鼠肠道吸收机理及吸收部位的研究
氧化苦参碱
大鼠
吸收部位
吸收机理
被动转运
HPLC检测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苦参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治带片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HPLC法测定
治带片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测定苦参碱栓剂中苦参碱的含量
苦参碱
苦参碱栓
HPLC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及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中草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苦参碱 镇痛作用 Ca2+内流 NO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4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85|R971
字数 20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253-2670.2001.01.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学梅 大连大学医学院 27 403 10.0 20.0
2 罗学娅 大连大学医学院 31 381 8.0 19.0
3 高卫 大连大学医学院 14 202 6.0 14.0
4 吴琴芳 大连大学医学院 1 12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3)
同被引文献  (365)
二级引证文献  (936)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4(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5(21)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06(37)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07(3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08(55)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09(64)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54)
2010(75)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63)
2011(76)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63)
2012(8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81)
2013(78)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68)
2014(8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78)
2015(111)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02)
2016(8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80)
2017(7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9)
2018(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1)
2019(6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4)
2020(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苦参碱
镇痛作用
Ca2+内流
NO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草药
半月刊
0253-2670
12-1108/R
大16开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6-77
197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898
总下载数(次)
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