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从形态学上说明肛管固定装置存在的客观性,从功能上探讨它们在排便控制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59具小儿尸体,3例成人盆部标本解剖观察,4例新鲜小儿盆部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肛管上部前壁固定于会阴体,侧壁和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在3个水平固定于盆隔;盆隔参与构成联合纵肌的纤维主要沿肛管侧壁和后壁下降并保持一定的内、外分层关系,向外下穿插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将其分隔为7~9束,再止于肛周皮肤;在会阴体以下的肛管前壁无来自盆隔的联合纵肌组织;汇聚于肛管下端侧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向后上转折止于肛尾中缝皮肤两侧及尾骨背面,参与肛尾韧带.会阴体、肛尾韧带及肛尾中缝的皮肤对肛管前壁的固定及肛管与直肠前壁夹角的形成和维持有关;联合纵肌将肛周结构串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排便控制机制的整体同步活动.
推荐文章
腹腔镜穿刺鞘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腹腔镜手术
可固定功能
腹腔镜穿刺鞘
防抖动易更换高炉位置编码器固定装置
防抖动
易更换
位置编码器
固定装置
实用型引流袋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引流袋
固定装置
职业安全
工作效率
内旋式放射治疗用面罩固定装置的设计
放射治疗
内旋式
面罩固定装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肛管固定装置的形态基础及其对排便控制功能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肛肠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肛管 会阴体 联合纵肌 肛尾韧带
年,卷(期) 2001,(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与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6
字数 381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崔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7 133 4.0 7.0
2 姜文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6 93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
195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肛管
会阴体
联合纵肌
肛尾韧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肛肠病杂志
月刊
1000-1174
37-1167/R
大16开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
24-3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33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274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