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应用中尺度模式MM5对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气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HUBEX试验期间的加密观测资料进行江淮气旋的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从大尺度角度看,江淮气旋的生成可分为静止锋上的波动和倒槽锋生两种类型,但从中尺度角度分析,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它们的生成源地均在大别山西侧,大别山地形均使得气旋发展增强,移速减慢.(2)在发展阶段,700hPa层以下的温压场的斜压结构是气旋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冷平流与暖平流呈现西北-东南的偶极子型时,气旋发展;当冷暖平流偶极子呈东西型时,气旋发展进入成熟期.(3)气旋中的中尺度雨带与Wave-CISK湿条件对称不稳定区有密切关系,辐合上升区出现在气旋暖锋前部和冷锋后部50-100km范围内.
推荐文章
"03.7"江淮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梅雨锋暴雨
数值模拟
中β尺度系统
对称不稳定
次级环流
江淮暴雨中尺度特征数值模拟
江淮暴雨数值模拟双正涡度中心双辐合中心
江淮梅雨锋强暴雨低涡系统发生发展的数值研究
WRF模式
数值模拟
低涡系统
江淮梅雨
湿有效能量
气温增暖与趋冷变化阶段江淮汛期气旋气候特征对比研究
气温阶段划分
趋冷与增暖
江淮气旋
统计特征与合成结构
气温演变影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江淮气旋发生发展中尺度系统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期刊 气象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中尺度雨带 条件对称不稳定
年,卷(期) 2002,(1)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2-80
页数 9页 分类号 P435
字数 468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0827.2002.01.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陆大春 3 80 2.0 3.0
2 李柏 2 43 2.0 2.0
3 卢云 1 1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13)
二级引证文献  (92)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4(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5(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6(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8(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江淮气旋
中尺度雨带
条件对称不稳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科学
双月刊
1009-0827
32-1243/P
16开
南京市昆仑路16号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10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233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