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表明,龙门山冲断带是川西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它的逆冲推覆活动直接控制着川西前陆盆地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物供给量.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和晚侏罗世早中期是川西前陆盆地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时期,反映龙门山冲断带在这些时期的逆冲推覆速率较大,是逆冲推覆作用构造抬升的强烈时期;而早侏罗世是该地区构造沉降速率相对较小时期,反映龙门山冲断带在早侏罗世的逆冲推覆抬升速率较小,是逆冲推覆作用相对平静时期.同时,估算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抬升高度和抬升速率.
推荐文章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龙门山
褶皱冲断带
川西
前陆盆地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川西前陆盆地
中-新生代构造层
沉积迁移
构造转换
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中砂砾质楔形体的定量统计
龙门山前陆盆地
砂砾质粗碎屑楔形体
走滑作用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前陆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龙门山 前陆盆地 构造沉降 四川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7-72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121.3
字数 29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3850.2002.04.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同兴 29 475 12.0 21.0
2 徐强 8 265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58)
二级引证文献  (176)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8(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9(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0(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1(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2(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3(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4(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6(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7(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8(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龙门山
前陆盆地
构造沉降
四川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季刊
1009-3850
51-1593/P
16开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1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7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