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P-矢量诊断方法对西北太平洋等位势密度面上的地转环流进行了研究; 所用的资料是美国海军0.5°× 0.5°水平分辨率的月平均温度和盐度资料, 该资料源自美国海军收集的1930 ~1997年期间的实测数据. 计算结果不仅显现出西北太平洋等位势密度(σθ)面上的主要流系, 如北赤道流、黑潮和黑潮逆流等, 而且还特别清楚地揭示出副热带逆流. 主要讨论夏季(6月份)副热带逆流的分布特征. 6月份, 副热带逆流弯弯曲曲连续地自西向东流动; 在较浅的σθ面上, 副热带逆流的源地向西可以一直追溯到巴士海峡以东大约122.5°E左右; 随着σθ的增加, 副热带逆流的源头和流核均向北向东迁移, 但主要部分仍位于18°~23.5°N, 即北回归线附近. 在海面至σθ= 25.8 kg/m3之间均存在副热带逆流. 位势涡度分布清楚地表明, 副热带逆流流核位于副热带模态水南边界的上面.
推荐文章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海表温度异常
2005年5—6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可能原因浅析
奇异值分解
海温异常
副热带高压
海气相互作用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浪数值模拟研究
SWAN模式
卫星高度计
检验
1949-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分析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气候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夏季西北太平洋等位势密度面上的副热带逆流
来源期刊 科学通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P-矢量方法 等密度面 副热带逆流
年,卷(期) 2002,(5) 所属期刊栏目 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2-395
页数 4页 分类号 P4
字数 321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023-074X.2002.05.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游小宝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 111 5.0 8.0
2 李荣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 39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9)
196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P-矢量方法
等密度面
副热带逆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通报
旬刊
0023-074X
11-1784/N
大16开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80-213
195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87
总下载数(次)
74
总被引数(次)
204018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