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尖端指向北,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44.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推荐文章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
造山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盖层冲断推覆体
基底褶皱推覆体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逆中断层系统
双重构造
板内造山带
燕山
辽宁省
赣中相山铀矿田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及动力学机制
相山铀矿田
逆冲推覆构造
动力学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
热年代学
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带
大巴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来源期刊 现代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掩断层 逆冲系统 构造格局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9-346
页数 8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80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8527.2002.04.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华 18 219 9.0 14.0
2 刘红旭 45 249 9.0 12.0
3 吴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5 286 5.0 5.0
4 王润红 6 52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165)
二级引证文献  (321)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7(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8(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0(1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1(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2(2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3(2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14(4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5(3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5)
2016(3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17(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18(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19(3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8)
2020(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掩断层
逆冲系统
构造格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地质
双月刊
1000-8527
11-2035/P
大16开
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
18-119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6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4710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