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连续免耕抛秧的中壤土稻田分层跟踪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以及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1年后理化性状改善,有利于稻株和稻根的发育;免耕2年后总体性状与常耕接近,对稻株和稻根发育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两年的管理可按常规方法;但免耕3年后大部分指标变差,如果仍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对禾苗的生长和产量将造成影响,因此,免耕3年后抛秧栽培则施肥水平相应提高、水分管理要求更精细.中壤土免耕2年后翻耕处理,其理化性状明显改善,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不失为改良中壤土的措施之一.为此,有条件翻耕的稻田应采用这一方法,即连续免耕2年后翻耕1次,再继续免耕.
推荐文章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水稻
免耕
抛秧
栽培技术
泡田时间对水稻免耕抛秧产量的影响
免耕抛秧
泡田天数
产量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
水稻
免耕抛秧
生长发育
生理生态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水稻
免耕抛秧
试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时间对中壤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来源期刊 广东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抛秧 中壤土 理化性状
年,卷(期) 2002,(6) 所属期刊栏目 土壤肥料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31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11.2+1|S345
字数 26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874X.2002.06.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庆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73 932 18.0 26.0
2 程永盛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44 523 11.0 22.0
3 李康活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37 438 12.0 20.0
4 刘军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72 766 16.0 25.0
5 刘怀珍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48 541 13.0 21.0
6 陆秀明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46 533 13.0 21.0
7 付华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12 234 8.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103)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8(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0(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稻
免耕
抛秧
中壤土
理化性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东农业科学
月刊
1004-874X
44-1267/S
大16开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46-43
196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242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8086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