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小麦,获得了转基因小麦,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外源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并在后代中表达,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推荐文章
广西新收集野生大豆资源的质量性状分析
野生大豆
质量性状
Shannon-weaver指数
Simpson指数
广西
内蒙古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农艺性状比较及聚类分析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杂交后代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浅谈寒地不同积温带野生大豆的表型性状
寒地
积温带
野生大豆
表型性状
内蒙古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18个株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综合评价
栽培大豆
野生大豆
杂交后代
农艺性状
产量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来源期刊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小麦 外源基因导入 田间实验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3-105
页数 3页 分类号 S330
字数 18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465-7942.2002.04.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吕宪禹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28 406 10.0 19.0
2 卢茜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3 58 3.0 3.0
3 刘桂琴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9 94 4.0 9.0
4 岳惠琴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1 21 1.0 1.0
5 刘君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6 62 3.0 6.0
6 徐铁钢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1 21 1.0 1.0
7 张丰穗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 1 2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45)
二级引证文献  (10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2(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3(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6(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野生大豆
小麦
外源基因导入
田间实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0465-7942
12-1105/N
大16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6-174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29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1232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