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显微能谱(SEM-XRA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方法分析了V-Cr-O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组成及状态,并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方法考察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还原特征.结果表明,Cr与V的摩尔比(n(Cr)∶n(V))依次增加的3种催化剂样品VCB1、VCB2和VCM的表面均显示出Cr的富集.样品经500 ℃处理2 h后,催化剂VCB1和VCB2中V的结合能增大,Cr进一步向催化剂表面迁移;而催化剂VCM则保持表面状态的相对稳定.催化剂还原耗氢能力依VCB1、VCB2、VCM的顺序依次增强,其顺序与催化剂中n(Cr):n(V)增大的顺序一致.VCM的表面脱[H]能力较强,供[O]能力较弱,这可能是采用该催化剂时反应产物中小分子组分较多的原因之一.
推荐文章
络合-溶剂热法制备钯基催化剂及其催化氧化间二甲苯性能
钯基催化剂
催化氧化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络合-溶剂热法
还原
改性钒铈基催化剂催化氧化烟气中邻二甲苯
煤燃烧
邻二甲苯
催化
氧化
烟气组分
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
分子筛
反应性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间二甲苯氨氧化V-Cr-O系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特征
来源期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间二甲苯氨氧化 V-Cr-O催化剂 表面组成 XPS TPR
年,卷(期) 2002,(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47
页数 6页 分类号 O643.36|TQ426.94
字数 38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8719.2002.03.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杰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 91 308 9.0 12.0
2 严爱珍 南京大学化学系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1)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199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间二甲苯氨氧化
V-Cr-O催化剂
表面组成
XPS
TPR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双月刊
1001-8719
11-2129/TE
大16开
北京市学院路18号
82-332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1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638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