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北秦岭北西一北西西向显生宙造山带核部鉴别出与其斜交的北西向古构造带,可能为被改造了的北北西向新元古代造山带的残迹.强烈的区域变形(959~889Ma)和变质特别是高压变质(996~750Ma)以及S→I→A型花岗岩演化(959~725Ma)揭示,该造山带可能经历了同碰撞、晚碰撞到碰撞后伸展的碰撞造山旋回.由此推测,在该区新元古代时期可能发生了陆块的汇聚与裂解;当时造山带的原始方位及两侧汇聚陆块的边界可能是北北西向,汇聚方向可能是北东东向.
推荐文章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秦岭造山带
中-新元古代
热-构造事件
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
北秦岭
晚新元古代火山裂谷与大洋扩张
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
转换时限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同位素年代学
岩浆活动
大地构造
前寒武纪
秦岭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
秦岭
新元古代
岩浆岩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
来源期刊 地质通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岩体区域变形 花岗岩演化 北西向 古构造 秦岭
年,卷(期) 2002,(8)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调查与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6-522
页数 7页 分类号 P54
字数 68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02.08.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国伟 西北大学地质系 97 4254 40.0 63.0
2 王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17 5190 40.0 63.0
3 李伍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3 631 11.0 13.0
4 张成立 西北大学地质系 27 810 14.0 27.0
5 裴先治 西北大学地质系 12 607 9.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53)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岩体区域变形
花岗岩演化
北西向
古构造
秦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通报
月刊
1671-2552
11-4648/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2-76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30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090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