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Sn、Bi、La、Ce、Th.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与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显示了元素的物源效应;从渤海到南海,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沿岸泥中某些元素有所流失或富集,显示了元素的气候效应;中国沿岸泥元素的丰度相对接近中国大陆沉积物的丰度,而异于西太平洋褐色粘土和深海粘土的丰度,显示了元素的亲陆性.
推荐文章
内蒙胡家店南部铜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内蒙胡家店南部
土壤地球化学
指示意义
河北三道沟门矿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蚀变带
地球化学
指示意义
三道沟门
河北
岩溶矿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水源指示意义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同位素
岩溶
充水水源
毛坪铅锌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伴生元素
C-O同位素
地球化学标志
大营铀矿床
鄂尔多斯盆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泥质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中国近海
年,卷(期) 200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1-185
页数 5页 分类号 P737
字数 219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2.02.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47 3207 30.0 49.0
3 李安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84 1614 22.0 38.0
4 赵一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4 398 9.0 14.0
5 贾建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55 655 11.0 24.0
8 鄢明才 3 74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9)
同被引文献  (269)
二级引证文献  (463)
1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7(15)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8(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09(2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0(3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1(3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2(31)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3(3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8)
2014(6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58)
2015(5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2)
2016(5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5)
2017(4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8(5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19(4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20(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泥质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中国近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
双月刊
1000-3657
11-1167/P
大16开
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112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0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