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及不同土壤厚度覆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作用,增产率在20%以上,干旱年高达30%~40%,是川中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②覆盖不仅能保持水分,而且改变了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水汽上升至膜下受阻凝聚使土壤表层水分相对稳定和丰富,促进作物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利用,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③不同覆盖方式各有优劣.因小麦遭遇干旱的情况不同,则不同覆盖方式增产的能力和主要原因也不一样:小麦整个生育期或中前期受旱,增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有效穗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增产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膜、侧膜和稻草覆盖;若小麦中后期受旱,则增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有效穗和穗着粒数的增加,增产能力依次为稻草、全膜和侧膜覆盖.④从不同土壤厚度全膜覆盖效果及效益分析表明,特大干旱年土壤厚度在80cm以上,一般干旱年在60cm以上,雨水较好年份在40cm左右均可发挥覆盖的作用,取得理想产量,增产增收.
推荐文章
稻草覆盖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稻草覆盖
小麦
高产
栽培技术
浅谈黄土丘陵干旱区花椒栽培技术
黄土丘陵
干旱区
花椒
栽培技术
甘薯可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甘薯
覆膜栽培
可降解地膜
展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中丘陵旱区小麦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川中丘陵 小麦 覆盖栽培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土壤肥料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9
页数 6页 分类号 S512.1.048
字数 445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4829.2002.04.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建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64 306 10.0 16.0
2 刘定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41 838 12.0 28.0
3 庞良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69 744 14.0 25.0
4 赵燮京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7 312 11.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5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川中丘陵
小麦
覆盖栽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南农业学报
月刊
1001-4829
51-1213/S
大16开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62-152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472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117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