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FACS分析DC携带抗原.结果:皮肤经FITC刺激后,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亦有明显差异(P<0.05);FACS分析的结果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均明显提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抗原提呈方式为膜结合型.经病理切片观察,再次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明显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理变化.结论:FITC所引起的抗原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C在致敏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推荐文章
负载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膀胱癌作用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
膀胱癌
细胞毒性
白介素-12
生物治疗
负载NY-ESO-1多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
免疫
抗原
肽类
免疫治疗
数突状细胞
NY-ESO-1多肽
MGBA抗原特异性CD8+CTL细胞与CIK细胞杀瘤活性的对比研究
重组腺病毒
CD8+CTL
CIK
乳腺珠蛋白A(MGBA)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树突状细胞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小鼠 抗原 皮炎
年,卷(期) 2002,(6)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6-557,56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92.12
字数 307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7783.2002.06.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化溪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微免教研室 148 745 13.0 19.0
2 王胜军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微免教研室 92 352 8.0 14.0
3 李良菊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微免教研室 17 60 4.0 7.0
4 马斌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微免教研室 12 52 4.0 6.0
5 曹友清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微免教研室 10 18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树突状细胞
小鼠
抗原
皮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1-7783
32-1669/R
大16开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 出版楼5楼
28-192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4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28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