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2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这一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地带性森林植被最大生物量分布的纬向分异性.基于Weber定律的回归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可用Logistic函数拟合,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其组合因子可解释高原植被样带地上生物量变化的28%~53%,其中年降水量及其同年平均气温的组合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R2为0.46~0.53,p<0.001).但是,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不足以解释西藏色齐拉山暗针叶林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我们认为,自然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受到更为复杂的气候因子的制约,例如太阳辐射、湿度、风、水分和能量平衡等.
推荐文章
空心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
空心箭竹
生物量
回归模型
基于MODIS数据与机器学习的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研究
植被指数
机器学习
草地地上生物量
时空分布
青藏高原
勃氏甜龙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
勃氏甜龙竹
生物量
回归模型
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青藏高原
地下生物量
样带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植被样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来源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植被样带 青藏高原 分布格局 气候因子
年,卷(期) 2002,(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8-676
页数 9页 分类号 Q94
字数 148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欧阳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99 5506 39.0 73.0
2 罗天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 1855 21.0 27.0
3 石培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4 2304 20.0 4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1)
同被引文献  (255)
二级引证文献  (684)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6(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2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08(37)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09(5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9)
2010(4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38)
2011(5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3)
2012(5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8)
2013(58)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4(5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2)
2015(74)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66)
2016(4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0)
2017(7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1)
2018(6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8)
2019(6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60)
2020(2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上生物量
植被样带
青藏高原
分布格局
气候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生态学报
月刊
1005-264X
11-3397/Q
大16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82-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6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37021
相关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英文译名: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973.gov.cn/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农业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