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期牵张生成的新骨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建立12只动物的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0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日2次,每次0.4 mm的速度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术后固定期第2、4、6、8及12周分别安乐处死2只实验动物,切取标本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动物各2只)观察结果对比.结果:第2周时,牵张区以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为主,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新生骨小梁钙化程度低.第4~6周时,成骨活动极其活跃,骨小梁较致密,其表面密集排列成骨细胞.新骨呈"蜂巢样"结构.第8~12周时,骨小梁结构逐渐钙化成熟.实验对照组裂隙创缘处无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以原位产生新骨,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术后早期即有膜内成骨的新骨形成,并最终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的骨质结构.
推荐文章
牵张成骨矫治腭裂成骨区碱性磷酸酶表达的研究
骨生成
腭裂
模型,动物
碱性磷酸酶
山羊下颌骨三焦点牵张成骨的超微结构观察
牵张成骨
三焦点牵张成骨
扫描电镜
四环素荧光双标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牵张成骨矫治腭裂新骨生成区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来源期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牵张成骨 腭裂 动物模型 超微结构
年,卷(期) 2002,(3) 所属期刊栏目 专栏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6-20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8
字数 21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1182.2002.03.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廖运茂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67 409 11.0 14.0
2 刘宝林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114 960 16.0 23.0
3 胡静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148 794 13.0 19.0
4 陈刚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14 115 6.0 10.0
5 王大章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90 664 14.0 20.0
6 郑光勇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13 102 6.0 10.0
7 李唐新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1 8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牵张成骨
腭裂
动物模型
超微结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0-1182
51-1169/R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学楼8层
62-162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0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6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