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 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推荐文章
颅内静脉系统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比剂
脑静脉
三维增强磁共振肝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肝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肝肿瘤
时间分辨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发展现状
磁共振血管造影
增强扫描
时间分辨
并行成像
K空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45例使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分析
来源期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医学影像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0-114
页数 5页 分类号 R816
字数 29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9965.2002.04.03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斯润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109 874 17.0 23.0
2 黄力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95 554 13.0 17.0
3 冷晓明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6 34 4.0 5.0
4 朱天缘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4 24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9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维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双月刊
1000-9965
44-1282/N
16开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193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6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880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