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根据电测解释、录井、岩心物理实验与试油结果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从地层、构造及钻井等方面,解剖了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认为,骨架颗粒较细、链桥状粘土、微孔隙、高含量的束缚水、高矿化度孔隙水与低幅度构造,是胡状集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可动水分析法、图版法、电阻率增大法与录井显示法方面,探讨了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技术,并应用于胡状集油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推荐文章
胡状集油田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研究
低电阻率油层
成因
高矿化度
高束缚水饱和度
阳离子交换容量
华北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分类识别及评价
测井解释
模糊综合判别
低电阻率类型
低电阻率油气层
定性判别
定量解释
正理庄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机理及识别方法研究
低电阻率油层
机理
测井响应
识别方法
Waxman-Smits模型
某油田长3低渗透率低电阻率油层分析与识别方法
测井解释
电阻率
束缚水饱和度
油层识别
核磁共振测井
阵列感应测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胡状集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识别技术
来源期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层 形成机理 测井解释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
年,卷(期) 2002,(6)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地质基础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28
页数 3页 分类号 TE151
字数 333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9603.2002.06.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吕新华 3 32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61)
二级引证文献  (101)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5(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低电阻率油层
形成机理
测井解释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双月刊
1009-9603
37-1359/TE
大16开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86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422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