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0.2 mol/L HCl介质中,罗丹明6G(RDG)分别在520和550 nm处有1个吸收峰和荧光峰. 当有Au(Ⅲ)和KI存在时,Au(Ⅲ)与I-形成AuI-4,AuI-4与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AuI4)RDG缔合物分子. (AuI4)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AuI4)RDG)n纳米微粒,在600 nm产生1个特征共振散射峰,并且550 nm荧光峰和520 nm吸收峰降低. 当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由于乙醇致使((AuI4)RDG)n纳米微粒分解为(AuI4)RDG分子. 研究结果表明,红紫色((AuI4)RDG)n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产生特征共振散射峰和减色效应的根本原因.
推荐文章
氯金酸-罗丹明S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研究
氯金酸-罗丹明S缔合分子
纳米微粒
共振散射增强
荧光猝灭
HSA-硅钨杂多酸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荧光猝灭
硅钨杂多酸
人血清白蛋白
缔合纳米微粒
荧光猝灭
瑞利散射
AuCl-4-I-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和荧光光谱
液相AuI纳米微粒
共振散射
固液界面荧光
机理
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
荧光猝灭法
蒽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AuI4]--RDG+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
来源期刊 应用化学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AuI4)RDG,缔合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减色效应
年,卷(期) 2002,(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33-1136
页数 4页 分类号 O657.61
字数 353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0518.2002.12.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绍璞 西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所 109 2726 31.0 46.0
2 江洪流 广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 6 66 4.0 6.0
3 唐平生 广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 1 24 1.0 1.0
4 尹传磊 广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 2 3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38)
二级引证文献  (76)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5(1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6(1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7(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08(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09(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0(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AuI4)RDG,缔合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减色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化学
月刊
1000-0518
22-1128/O6
大16开
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8-18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41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46901
相关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http://law.ddvip.com/law/2006-09/11584979384040.html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