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反映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6项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监测21例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治疗前及治疗后2h、4h、6h、8h、24h、48h静脉血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动态变化.结果:患者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AT-Ⅲ、显著性降低(P<0.05),Fg、D-D显著性增高(P<0.05).尿激酶用药后PT、APTT、TT数值都是先上升后下降,PT、APTT在4h而TT在6h内达最高值,48h恢复到治疗前水平;AT-Ⅲ呈波动变化;Fg用药后迅速降低,4~6h达最低值,最低值在1.0g/L以下,然后缓慢回升,48h只恢复到治疗前一半水平;D-D用药后2h内迅速升高达到峰值,持续在较高水平逐渐下降.无效组D-D在4h、6h明显低于有效组,24h、48h又明显高于有效组,TT、AT-Ⅲ在2h明显高于有效组.结论:溶栓治疗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呈一定的规律性.PT、APTT、TT、AT-Ⅲ、Fg、D-D均可作为脑梗塞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前后监测这6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对判断药物疗效,指导临床用药,避免出血并发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T、APTT、TT方便快捷,能粗略了解凝血及抗凝情况,Fg、D-D是观察溶栓效果的较好指标,AT-Ⅲ在单纯溶栓治疗监测上意义不大.
推荐文章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
急性脑梗死
溶栓术
尿激酶
抗凝治疗
早期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溶栓和抗凝治疗
脑梗死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钙
抗凝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的关系
心肌梗死
抗凝血酶Ⅲ
纤维蛋白原
纤溶酶原
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
动脉内溶栓
尿激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动态观察
来源期刊 中华临床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凝血 抗凝 纤溶系统
年,卷(期) 2002,(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3.3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蕾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教研室 17 39 4.0 5.0
2 关秀茹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教研室 96 359 10.0 14.0
3 辛晓敏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教研室 74 298 8.0 13.0
4 李洁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教研室 31 115 6.0 9.0
5 王琳琳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教研室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凝血
抗凝
纤溶系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临床杂志
月刊
1681-2476
98-0147/HK
广东省深圳市太白路019-14信箱中华临床杂志编辑部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5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6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