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民族共存的大国。然而,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粟特胡人,这场叛乱给唐朝造成巨大创伤。因此,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的排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唐朝前期胡化现象的否定。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原继续生存的粟特胡人,用改换姓氏、郡望等方法来转胡为汉,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逐渐变成地道的汉人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河北节镇对胡人采取优容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被继续留用,许多原本在关内、河东等地的粟特人也迁到河北,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有些得到新的发展,甚至坐到节度使的高住。从文化的角度看,安史之乱后,看不到长安和洛阳新立祆祠的记载,也没有明确的胡人祭祀祆神的记录,但新的祆祠却在河北地区得以建立,并且为胡汉民众所敬事,有的一直延续到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