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2003年2月我国第19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普里兹湾到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南印度洋断面上获得的XBT和XCTD数据,分析了该断面上层的水团分布和锋面的特征,并讨论了极锋以南表层的淡水输入和热量输入与海冰、降水及平流之间的关系.南极夏季表层水(AASSW)、亚南极表层水(SASW)、亚热带表层水(STSW)分布于温盐跃层之上的混合层中,由南向北依次分布.AASSW之下是向北延伸的温度最小值层,即冬季水(WW),其下则是涌升的上层南极饶及深层水(UCDW).南侵的高温高盐的亚热带表层水(STSW)之下是温度和盐度相对均匀的亚南极模式水(SAMW).本航次发现,在63.5°S,79.7°E的 600m以深有低盐水体(相对其周围水体)存在,核心盐度34.58,位于800-900m水深之间.这是历次考察在该断面所不曾观测到的现象.断面上的锋面从南向北依次为南极陆坡锋(ASF)、极锋(PF)、亚南极锋(SAF)和亚热带锋(STF).ASF位于65°S以南的100m以深,等温线和等盐线向南倾斜;PF位于54°S,90.4°E;SAF位于45.3°-47.5°S,102.5°-104.4°E之间,深达整个测量深度,温度具有两个高梯度核心;首次在该断面观测到双STF结构,位于41.9°-42.6°S,106.7°-107.3°E和37.7°-38.9°S,109.8°-110.7°E.PF、SAF和STF均有一定程度的表层表达,尤其是SAF,在表层的温度和盐度中都有相当明显的表达.流经本断面的ACC的流核位于PF和SAF处,与历史资料基本一致.本断面极锋以南表层的淡水和热量输入随纬度的变化与冬季该海区海冰的厚度和北向延伸范围关系密切,Park et al. (1998)的净降水模式尚不足以单独解释本断面淡水输入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