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中描述的遗迹化石是河北区调队1/25万萨噶幅(2001年)和中国地质大学1/25万江孜幅、亚东幅(2002年)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分别采集的.遗迹化石的产地和层位是:萨噶和吉隆附近的上白垩统,冈底斯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昂仁组复理石(化石点1),和康马地区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上三叠统涅如组,下、中侏罗统田巴群,下白垩统加不拉组和上白垩统宗卓组复理石(化石点2),少量标本产自北喜马拉雅南带岗巴-定日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化石点3).文内共计描述上述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含4个未定遗迹种),其中多数(5个遗迹属,7个遗迹种)为首次在中国被发现和描述(包含有两个新遗迹种).文中详细研究了各遗迹属的行为习性特征,其中多数(有9个遗迹属)过去经常产于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深海复理石内.根据不同的埋藏和保存环境它们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浊流形成后形成的遗迹,它们都是深海食沉积物动物的觅食迹(fodinichnia)和游动的牧食迹(pascichnia)如:Gyrophyllites,Phymatoderma,Helminthoida和Phycosiphon,它们的主要特征是都具有主动回填构造(active backfill);另一类为浊流形成前形成的雕画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时期形成复杂的多孔的水道系统,并在其中培养细菌形成园艺式的(gardening)觅食或称为耕食迹(agrichnia),如Megagrapton, Rhabdoglyphus, Helicorhaphe,其中还包括适应低氧环境的化学共栖(chemosymbiosis)类型,如Chondrites和Cladichnus.在描述的遗迹中还包括居住兼觅食迹(dwelling and feeding structures),如Schaubcylindrichnus和Syringomorpha以及一种经常趋向水流的停栖迹(cubichnia)即Sagittichnus.深海相中生代复理石地层(尤其是晚三叠世、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在我国除西藏地区特别发育外,其他各省区很少发育,因此上述中生代遗迹化石资料显得特别珍贵,研究它们会对今后西藏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