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97-1999年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半矮秆大豆黑河19号适于窄行密植,与"垅三"栽培相比,生育前期,所有行距密度组合秆强不倒,长势旺,增加了光合面积,改善了光分布,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增强了群体固氮能力及根群的吸收能力,提高了群体尤其是群体中上冠层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但低密度组合不够明显.生育后期,倒伏程度加重,尤其是宽行距高密度组合易产生倒伏,导致群体通风透光不良而减产,低密度组合,虽然群体生育良好,但增产不够明显,其它行距密度组合增产幅度较大,为7.9%-19.7%.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行距相同,高密度优于低密度,密度相同,窄行距优于宽行距,以15cm行距公顷保苗66.7万株平作窄行密植效果最好.
推荐文章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
矮秆大豆
窄行密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群体密度
光能利用率
种植行距
田间分布
美国矮源间接利用与半矮秆大豆合农76创新
矮秆基因
半矮秆
耐密植
合农76
创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半矮秆大豆黑河19号窄行密植研究
来源期刊 大豆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半矮秆大豆 黑河19号 窄行密植
年,卷(期) 2003,(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3-226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65.1
字数 214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9841.2003.03.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158 411 11.0 16.0
2 郭儒东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11 22 2.0 4.0
3 梁吉利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51 237 9.0 14.0
4 闫洪睿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47 223 8.0 13.0
5 鹿文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47 210 8.0 13.0
6 刘英华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37 147 5.0 11.0
7 莫士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 2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9)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半矮秆大豆
黑河19号
窄行密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豆科学
双月刊
1000-9841
23-1227/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9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2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