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分析了2001年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秋季,华西地区阴雨日数多,雨区集中,强降水时段集中在9月份.该月,巴尔喀什湖地区500 hPa呈准稳定的低压槽,其上不断有短波分裂东移,携带冷空气经高原东移,与强大的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于四川盆地、陇南、陕南一带,致使该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诊断分析表明,9月,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旺盛,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热源中心;而江淮、江南一带多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热源低值区;四川盆地处于高原高能量带与盆地以东低能量带之间的能量锋区.此能量锋区的存在促使从巴尔喀什湖低压槽分裂东移的短波槽在该地区发展.同时,东路冷空气的渗入进一步加大了能量锋区的强度,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了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推荐文章
2011年华西秋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华西秋雨
水汽输送
拉尼娜事件
华西秋雨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华西秋雨
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2017年秋季华西秋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华西秋雨
夏季风
拉尼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多时间尺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1年华西秋雨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期刊 应用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华西秋雨 物理机制 环流特征 能量锋区
年,卷(期) 2003,(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5-222
页数 8页 分类号 P426
字数 42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313.2003.02.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峰 13 607 10.0 13.0
2 鲍媛媛 21 481 12.0 21.0
3 王秀文 8 222 5.0 8.0
4 阿布力米提 1 9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2)
同被引文献  (504)
二级引证文献  (736)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7(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8(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9(1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0(3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11(25)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2(38)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3(83)
  • 引证文献(16)
  • 二级引证文献(67)
2014(7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70)
2015(9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92)
2016(6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0)
2017(7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67)
2018(10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94)
2019(125)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17)
2020(6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华西秋雨
物理机制
环流特征
能量锋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气象学报
双月刊
1001-7313
11-2690/P
大16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0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571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