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肾源性剩余与肾母细胞瘤多步骤发生在形态学和遗传学上的关系. 方法采用显微切割技术对13例伴有肾源性剩余的肾母细胞瘤石蜡切片,在11p13,11p15和16q位点设计引物行PCR扩增,观察杂合性丢失(LOH)发生阶段及其相关的潜在抑癌基因. 结果在11p13位点检测到2例LOH,在11p15位点检测到3例LOH,两位点同时发生LOH 1例.肾源性剩余11p能检测出LOH者,其对应的肿瘤中均能检测出LOH.16q位点在肾源性剩余内均未见LOH,而在肿瘤内检测出LOH 2例,该2例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在遗传学上进一步证明肾源性剩余是癌前病变,在肾母细胞瘤发病机理中11p13和11p15 LOH为早期因素,16q LOH 发生较晚,证实肾母细胞瘤发病的多阶段模型.
推荐文章
儿童肾外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肾外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
异源性分化
WT-1
儿童
肾母细胞瘤p53基因检测
肾母细胞瘤
p53基因
Southern印迹分子杂交技术
肾母细胞瘤CT表现
肾母细胞瘤
CT表现
鉴别诊断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肾源性剩余与肾母细胞瘤发生的关系
来源期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肾源性剩余 癌前状态
年,卷(期) 2003,(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5-23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3
字数 219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1000-6702.2003.04.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罗建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 17 91 6.0 8.0
2 沈兆忠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 10 52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7)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肾母细胞瘤
肾源性剩余
癌前状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月刊
1000-6702
11-2330/R
大16开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七号
2-51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644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9388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